新聞資訊
聯系我們
廣州巴菲特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部
聯系電話:020-34392366
傳真號碼:020-84051161
總部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江曉路寶成街10號A棟1801
電子郵箱:gzbuffet@163.com
聯系電話:020-34392366
傳真號碼:020-84051161
總部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江曉路寶成街10號A棟1801
電子郵箱:gzbuffet@163.com
郵政編碼:510288
業務聯系:王經理15360588980 孔經理15360890100
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
發布時間:2010-09-29 發布者:巴菲特市場部 【字體:大 中 小】
印發關于促進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意見的通知
粵經信技改〔2010〕867號
發布時間:2010-09-28
各地級以上市經濟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順德區經濟促進局:
現將《關于促進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印發給你們,請按照執行。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向我委反映。
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聯系人:姚瑞婷,電話:020-83133360)
關于促進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總體要求,推動我省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電器、金屬制品、輕工造紙及中成藥制造等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我省傳統產業整體發展水平,推進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總體思路
(一)基本思路。
按照省委省政府調結構、促轉變、擴內需的工作部署,以推進“三促進一保持”為立足點,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轉型升級為方向,以調高、調優、調強為目標,以自主創新為動力,以信息化技術為手段,通過技術改造、研發設計、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產業鏈整合,加快推動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式從資源消耗為主向創新驅動為主轉變,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為主向高附加值的研發、營銷為主轉變,產業組織形態從傳統集聚為主向現代產業集群和總部經濟為主轉變,企業經營方式從粗放經營為主向集約經營為主轉變,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走上創新型、效益型、集約型、生態型發展模式,實現 “廣東制造”走向“廣東創造”。
(二)總體目標。
推動優勢傳統產業平穩較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較強競爭力的品牌,培育一批優勢龍頭企業,打造一批特色產業集群和產業基地。到2012年前,我省優勢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0%左右,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研發費用(R&D)占總產值的比重達到1.8%以上;信息技術的應用率達到80%以上;單位工業產值能耗進一步下降。
二、加快優勢傳統產業結構調整
(三)主攻重點產業高端技術。堅持以創新為導向,加強傳統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突破,鼓勵優勢傳統產業企業自主創新,按照“一項技術培育一批產品,一批產品支撐一個產業”的原則,在堅持原始創新的基礎上,更加注重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力爭在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筑材料、家具制造、家用電器、金屬制品、輕工造紙及中成藥制造等行業和細分領域,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重點產品。
(四)建設新型技術創新平臺。加大力度培育國家級、省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引導技術、裝備、資金、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向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和基地集聚。以產業集群為依托,探索建立傳統產業“1+N+多” 協作創新模式,在傳統產業中形成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為重要組成部分,為眾多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質量、標準等服務的協作平臺。
(五)做強一批龍頭企業。實施大企業、大集團培育計劃,著力打造一批規模大、實力強、主業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行業龍頭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創新型企業,使其成為引領我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力量。
(六)加快淘汰落后產能。鼓勵傳統產業利用先進工藝技術進行節能改造,建立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公告制度,落實限制類和淘汰類企業差別電價政策,開展企業耗能產品及設備專項監察,采取倒逼機制促使落后企業和產品退出市場。落實財政資金對落后產能退出、轉型轉產企業的補助,確保落后產能平穩退出。
(七)提升產業集聚水平。立足產業、集群、企業三個層面,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加強外引內聯,推動與世界500強企業以及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不斷壯大產業規模,促進產業發展躍上新的臺階;進一步強化傳統產業集群和園區的載體功能,促進關聯企業向園區集聚,促進產業鏈向上下游延伸,建設一批傳統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提高集約發展水平。
(八)穩步推進傳統產業轉移。圍繞“雙轉移”戰略,優化傳統產業區域布局,積極引導傳統產業進行轉移。鼓勵珠三角地區加大轉移力度,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推動建筑材料、金屬制品、家具制造等行業建立企業總部;大力支持東西兩翼和山區積極承接轉移產業,加大對傳統產業轉移項目,特別是入園企業的財政支持和政策落實,發展和壯大產業承接地的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逐步建立優勢傳統產業總部經濟與生產基地合理配置的區域布局。
三、推進優勢傳統產業轉變發展方式
(九)深化品牌發展戰略。加大品牌創建力度,結合“千百億”名牌培育工程,推動廣東傳統產業名牌沖刺中國名牌、世界名牌。鼓勵具有潛力的中小企業發展自主品牌。依托產業集群,打造 “順德家電”、“古鎮燈飾”、“虎門服裝”、“潮州陶瓷”、“云浮石材”、“黃圃臘味”、“揭陽五金”等傳統產業區域品牌,推動區域性品牌向全國性和國際性品牌躍升。加強品牌創建服務,深入推進質量振興和標準化戰略,引導優勢傳統企業建立健全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化體系、計量檢測體系和質量信用體系,推進優勢傳統產業龍頭企業擬定申報國際、國家、行業技術標準和規范,鼓勵企業廣泛采標生產。
(十)培育壯大總部經濟。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相結合,大力引進和重點培育相結合,錯位發展和協調發展相結合,重點引進傳統產業中的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集團在我省設立總部、地區總部或職能型總部機構;引導我省生產制造優勢突出的傳統產業向研發設計和品牌營銷兩端延伸,推動制造業服務化,促進企業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培育和壯大本土企業總部。
(十一)推廣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落實國家稅收優惠政策,鼓勵傳統產業企業對廢水、廢氣、廢渣等開展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傳統產業循環經濟試點,培育傳統產業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和循環經濟試點企業。組織開發資源節約和替代技術、能量梯級利用技術等,突破傳統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完善政策法規和技術標準,建立健全企業自愿和政府支持相結合的清潔生產機制,培育一批能源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清潔生產企業。
(十二)加快發展工業設計。以傳統產業制造優勢為基礎,積極推動傳統產業企業廣泛開展工業設計,培育傳統產業工業設計基地或設計中心。拓寬工業設計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領域,鼓勵家電行業應用工業設計開發人性化智能產品,鼓勵食品飲料、金屬制品行業在外觀、選材、功能等方面融入工業設計新理念,鼓勵建材行業應用工業設計開發節能、節水、節材等新型環保產品,鼓勵紡織服裝、家具行業應用工業設計開發具有文化特色的、引領時代潮流的高檔產品,提高傳統產品附加值。
四、促進優勢傳統產業兩化融合
(十三)推進產品研發和制造信息化。加快普及利用信息化推進傳統產品二次創新,實施工業生產數字化改造示范工程和裝備制造數字化示范工程,認定一批傳統工業數字化改造示范優秀企業,推行計算機輔助研發和制造軟件,通過信息化實現傳統產業在技術、工藝、性能、品種、品牌、包裝等方面的差別化競爭,提升企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十四)提高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鼓勵傳統產業企業將信息技術應用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推廣使用企業生產過程管控一體化軟件,改善和優化組織流程,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通過信息技術應用達到控制成本,降低能耗,實現現代化生產的目標。普及應用集成化的生產執行系統,提高生產精度、資源利用率,優化生產過程、實現管理的信息化。
(十五)推廣物聯網技術應用。實施傳統企業電子商務推進工程,鼓勵企業使用現代物流管理系統等軟件,加大力度推廣射頻識別技術(RFID)應用,組織開展傳統產業“廣貨網上行”活動,支持企業利用我省重點培育的電子商務公共平臺開展內外貿業務。
五、加大優勢傳統產業投資力度
(十六)推進重大基地和重點項目建設。以重大項目為載體,以行業龍頭企業為實施主體,加快推進傳統產業重大基地建設,積極推薦有條件的基地和園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深化開展傳統產業省市共建基地工作。建立傳統產業重大投資項目聯系制度,加強對傳統產業重大項目的跟蹤服務。
(十七)鼓勵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圍繞優勢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引導和扶持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結合技術改造“雙千工程”,以五金家電、建筑材料、食品飲料、紡織服裝等領域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和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市場前景好的技術改造項目,鼓勵企業利用現有廠房通過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騰出空間開展技術改造。加強企業技術改造與技術引進、技術創新的結合,切實提高企業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
(十八)拓寬產業投融資渠道。建立政府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協調機制,搭建銀企對接合作平臺,向金融機構推薦我省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促進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優先支持符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向的企業在境內外上市、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資。
(十九)加強產業招商選資。重點引進跨國公司、中央企業和兄弟省市大型知名企業,引進高端制造和研究開發項目。充分利用我省引進領軍人才資金補助等優惠政策,引進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高層次人才。鼓勵我省傳統產業與跨國公司和國內大型企業廣泛開展合作,提高產業分工地位。
六、加強優勢傳統產業政策扶持
(二十)認真貫徹有關產業政策。以《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5年本)》、《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為依據,制定和完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指導目錄,大力發展鼓勵類項目和產品,堅決禁止高能耗、高污染的禁止類項目建設。
(二十一)切實落實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加大稅收優惠政策宣傳力度,進一步鼓勵優勢傳統產業企業用好國家鼓勵類產品進口設備免稅、重大技術裝備進口關鍵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稅等技術改造稅收優惠政策,用好研發費稅前抵扣等自主創新優惠政策,用好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工藝享受所得稅或增值稅減免等節能減排稅收優惠政策,用好現有增值稅轉型等降低成本優惠政策,進一步規范和清理涉企收費項目,減輕傳統產業企業負擔。
(二十二)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按照“上下聯動”的原則,統籌安排省財政相關產業發展資金,發揮各地財政投入的配套作用,重點支持傳統產業布局調整、產業優化升級、重點產業項目投資、重大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品牌建設、節能降耗、淘汰落后產能等。
七、加強優勢傳統產業發展的組織引導
(二十三)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傳統產業企業轉型升級工作的指導和服務,充分利用千家重點企業直通車服務和百項重大項目跟蹤聯系制度,密切與企業的聯系,及時解決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實際問題。充分發揮協會在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的服務作用,形成各級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之間有效互動的工作體系。加強省市共建優勢傳統產業工作,引導資金、政策向特色產業基地傾斜,推動各地區優勢特色產業錯位發展、加快發展。
(二十四)做好統籌規劃。實施重點地區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指導傳統產業比較集中的地區圍繞該地區主要優勢傳統產業制定行動方案,明確轉型升級的載體和項目。根據各地實際,按照發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求,編制重點行業和特色行業轉型升級專項規劃,明確發展重點和政策措施等。
(二十五)總結推廣典型。廣泛深入開展調研,結合重點行業、重點地區行動計劃,了解全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工作進展情況,認真總結轉型升級有成效、有特色的地區、行業、企業典型經驗,尤其是具有全省性示范作用的轉型升級路徑、模式的典型案例,及時進行挖掘、提煉、總結和宣傳推廣,積極營造促進優勢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